查看原文
其他

岛主TALK | 学而优书店创始人陈定方:坚持做纯粹的书店

海珠区融媒体中心 广州海珠发布 2022-05-02


车水马龙的新港西路上,一处1000多平方米的多层铺面里,木纹书架、柔和光影、四万多种图书错落有致地摆放其中,每个进来的读者,无论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往往一坐下就是2、3个小时,在这里寻得一份城市喧嚣以外的宁静,汲取知识的养分。


自上世纪90年代起,任由时代变迁,这一片叫“学而优”的书香天地,一直在坚守,其背后的守护者,是一位自称“与书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人”,她的民营书店事业从海珠区起步,发展到成为华南知名的文化地标,她的书店专注人文社科学术类图书,坚持不卖一本盗版书。互联网和疫情的冲击下,她依然坚持做纯粹的书店,还自诩为“祥林嫂”,为书店能有一个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鼓与呼。在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岛主TALK》带大家走进这位曾开创中国人文书店一个新时代的海珠女性创业者、学而优书店创始人陈定方,了解她的奋斗故事和书店情缘。






谈到成为书商,陈定方说一切都是偶然。


1990年陈定方从中山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到了花城出版社做编辑。


1994年的夏天,朋友在广州市图书批发市场的一个档位想物色经营者,便问陈定方是否有兴趣。虽然一切来得非常突然让她毫无准备,但她却动了心,决心一试。



上世纪90年代,民营书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虽然市场很兴盛,但市面上图书的质量却良莠不齐,而当时的广州,除了购书中心,还没有像样的图书零售店。“我先生所需的学术书籍,在广州往往买不到,要去外地背回来。”陈定方回忆道。






怀着把好书传播出去的信念,陈定方决心自己开一家人文书店。


1996年,陈定方在中山大学附近开了第一家学而优书店,专注做人文社科学术图书。


成立之初的店址,现为中大科技园/资料图
陈定方与当时学而优书店的同事们/资料图
起名“学而优”

书店的名字“学而优”,陈定方回忆说当时首先想到名称必须要好读好记,要三个字,易辨识,并且要开音节,读起来响亮。然后是含义必须包含着人文的思考,符合人文书店的价值。终于在《论语》当中,她找到了满意的名字。


资料图



千禧年后,“学而优”这个名字,响彻华南,陈定方和团队逐渐把分店开到了各大高校附近,广州青年们的精神成长历程都有学而优画下的浓重一笔。


门店最多时达30多家,读者覆盖广州市和珠三角地区,兼及香港、台湾地区。2004年,学而优书店深圳宝安机场店开张,这是学而优书店首次进入机场开店,其经营方式成为行业先锋。



学而优书店暨大分店的三面书墙/资料图
在时代美术馆的学而优书店分店/资料图


2002年,长发飘飘的少年韩寒,于学而优书店签售现场。(左二为韩寒)/资料图

不过,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实体书店的好日子一去不返。


2008年之后,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图书销售主要转移到互联网,实体书店大批倒闭,经历了“艰难的十年”。


学而优书店规模也在日渐收缩,2015年,学而优书店在少年宫开设的童书主题店结业,从此,学而优书店仅剩在海珠区新港西路的旗舰店,直至现在。


▶▶▶

陈定方:“这些年这么艰难,要说做对了的话,可能就是我关了很多店,因为我们已经‘死扛’了很多年了,最后扛不住的时候,只能放弃,这样可以活得更好一点,如果做成像网红店那样,全国开几十家分店,最后因为扩张,资金跟不上都关了,也许还不如好好地把一间店做好,从书店经营本身来讲,可能别人会说这样傻,但其实少也许就是多。”







陈定方提到的网红书店,是“网红经济”盛行的产物,在这里,图书不再是图书本身,更像是精致生活的装点,书店里多的是捧着咖啡和书拍照,然后修图发朋友圈的人。



这种新型书店成了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但也进一步消解了书店本身的价值和意义:涌动的人群,为书店带来了营业额,也让书店环境变得喧闹。


当大多数书店“顺应市场”的时候,学而优书店依然选择站在知识一边。



在陈定方看来,学而优书店哪怕只有一家店,也不会考虑网红化。在这种思路之下,学而优书店对由都市小资风格主导的实体书店复兴,保持距离,专心坚持做一家纯粹的书店。







“用书的概念,做其他东西来维持经营,是可以的,但对我来说,要有底线。”陈定方坚定地说,“对我们来讲,书的内容才是最根本的,寻找到书店所关注领域的书籍,以及中山大学附近社区居民所需求的书籍,依旧非常重要。”


从营收看,学而优书店仍坚持“以书为主”,非书的业务仅占到10%左右。



如何兼顾实体书店的纯粹性和生存,陈定方说一方面希望政府对实体书店的各种优惠政策能持续,比如铺面租金减免或补贴,另一方面实体书店人在坚守中,围绕阅读做好持续造血,也很重要。


“互联网平台以简单的卖书打折、靠流量来维持经营,对实体书店来说,就意味着亏本,不能长久。”


陈定方一直理性思考书店的出路,拒绝“跟风”。她带领团队发挥品牌在图书领域的专业性,打磨专业的阅读服务产品,满足现代都市人对高品质的阅读需求。




我提倡做专业的阅读服务商,向团体单位提供阅读服务,也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滋养书店。


目前学而优团队会根据企业或单位的需求,出品定制书单,包括精选和客户行业相匹配的专业书籍。



“设计书单,要针对客户的专业领域,有些书库存没有,我们也专门去进货,这是内容上的专业,其次就是服务上的,比如各种沟通,你要专业,很懂书,要读书,要有认知,否则的话人家问,一问三不知就很糟糕。”


拓宽广义上的阅读服务来反哺书店,缓解经营困境,但不能从根本上帮助实体书店突破发展瓶颈。陈定方认为实体书店目前最核心的发展阻力还是价格与网购相比没有优势。


图书不是普通的商品,是文化表达的载体,需要通过法案对图书作为一种文化商品进行保护。


陈定方希望国家能尽快启动图书市场交易方面的法规制定,统一图书销售的市场定价行为。








说到在海珠区的奋斗历程,陈定方感慨地说,1987年来中山大学读研究生后,就一直在这里,至今35年了,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很有感情。



2002年海珠区新港街道将1500多平方米的场地租给学而优书店使用,让其有足够的场地建立起自己的旗舰店,也就是现在的总店。


在陈定方看来,学而优书店的起步以及后面的发展都离不开海珠区的支持。


“当时(中山大学)对面做布匹生意的人也有来谈要这个铺面,他们出的租金肯定高过我们,因为书店真的给不了高的租金。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街道就觉得这个地方还是应该租给书店。像后来(遭受互联网冲击)说有上万家实体书店倒闭,假如这里是一个商业地产(物业),我这家店也可能早就倒闭了,恰恰是因为它是街道的(物业),即使涨租金也是较少的,这也是学而优书店还能开在这里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当然还有海珠区政府也给予书店一定的资金补贴,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帮助。”


在海珠区的创业,除了有各方的支持,陈定方还收获了各种来自书友的感动。在陈定方眼中,书店是桥梁,连接出版社、作者与读者,将优秀的书传递到读者手中,推广全民阅读,是她最为醉心和努力的事情。



“我们有一个门卫,从店面装修时候就一直在这里,他就一直在这里看书,前几年他退休了,他儿子也在这里工作,有空就在这里阅读,后来他的孙子出生长大,也每天都在书店‘泡’着,现在他的孙子特别喜欢阅读,这里就像他的大书房,想怎么看就怎么看,作文特别好,这个环境对人的改变也是让我特别有成就感的事。”


工作以外,陈定方很喜欢中山大学的学术氛围及周边的人文生活气息,所以几十年来的生活圈也多在此。






“我都无法想象,离开海珠区到别的地方生活会是什么样。平时比较喜欢去海珠湿地走走,现在海珠区的变化太大了。有一次跟着海珠区政协委员们去调研公共厕所,现在公厕都搞得很漂亮,外面看不出来,里面很干净整洁,这个可以看出城市的建设以人为本,这也是广州很务实的地方,就是实实在在的。”



陈定方说,自己和广州的城市气质很像

2022年

学而优品牌进入29周年

带着这样的务实心态

她谈起下一个10年

她对书店的寄语:

“希望书店还能健康地活下去。”





G仔手记

采访中,陈定方老师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实体书店的出路:做有声电子书、尝试付费文化沙龙、和学校合作图书推广……经历了行业的辉煌和低谷,承受过各种锤炼,她更笃定前行的方向,她就是要和书打一辈子交道,并且始终希望能在商业效益与文化价值之间,寻求一个实体书店发展的最优解决方案,这一切源于她希望“书店能健康活下去”的朴素愿望。如果说书店是城市之光,那么陈定方老师就是这道光的守望者,让光不仅一直引领人们前行,更用书店人的创新探索,让这道光越来越亮。



编辑 | 田心君设计 | 可可沙摄像 | 木   鱼
责编 | 吴美美、田心君部分图片来源 | 学而优书店投稿邮箱 | haizhujun@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